众里寻他千百度——每周一词 ‖ 第16期双双燕·咏燕 [宋]史达祖
过春社了,度帘幕中间,去年尘冷。差池欲住,试入旧巢相并。还相雕梁藻井,又软语商量不定。飘然快拂花梢,翠尾分开红影。 芳径,芹泥雨润,爱贴地争飞,竞夸轻俊。红楼归晚,看足柳昏花暝。应自栖香正稳,便忘了、天涯芳信。愁损翠黛双蛾,日日画阑独凭。 编者按:本词在中华书局《宋词排行榜》列第15位。 史达祖《双双燕·咏燕》鉴赏 一、总体评价 《双双燕·咏燕》是南宋词人史达祖咏物词的代表作,被誉为“古今咏燕绝唱”(清·王士禛《花草蒙拾》)。全词以精工细腻的笔触、清新婉丽的语言,刻画双燕形神,暗寓人间情思,将咏物艺术推向“形神兼备、物我交融”的至境,堪称南宋婉约词中的瑰宝。 二、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宁宗嘉泰年间(1201—1204),史达祖为韩侂胄堂吏时。南宋偏安一隅,词坛盛行精工咏物之风。史达祖以燕为媒介,既展现其观察自然的卓越功力,亦可能寄托对安宁生活的向往(或隐含身世之感),体现了南宋文人于精致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创作倾向。 三、内容解析 上阕(摹形绘态): “过春社了,度帘幕中间,去年尘冷。”——点明时节(春社后),以“帘幕”“尘冷”暗示人去楼空,为双燕归巢铺垫寂寥背景。 “差池欲住,试入旧巢相并。还相雕梁藻井,又软语商量不定。”——以“差池”(蹁跹貌)、“试入”、“相并”写燕之踌躇;“相”(细看)、“软语商量”拟人化刻画其择巢时的亲昵情态,声情毕肖。 “飘然快拂花梢,翠尾分开红影。”——以“飘然快拂”写飞掠之轻盈,“翠尾分红影”状其尾翼划过花丛的视觉美感,色彩明丽,动态宛然。 下阕(传神写意): “芳径,芹泥雨润。爱贴地争飞,竞夸轻俊。”——转写衔泥筑巢。“贴地争飞,竞夸轻俊”八字,活现双燕低飞竞逐的灵动之姿与盎然生趣。 “红楼归晚,看足柳昏花暝。”——由昼及暮,“看足”二字暗含沉醉春光之意,“柳昏花暝”以暮色烘托双燕归巢的温馨。 词眼:“应自栖香正稳,便忘了天涯芳信。”——笔锋陡转,点出闺怨主题。双燕安稳栖息,却“忘了”传递远方情书(芳信),以燕之“忘”反衬思妇之“盼”,含蓄深沉。 “愁损翠黛双蛾,日日画阑独凭。”——明写思妇愁容:因久盼无信而损瘦双眉,日日独倚画栏。尾句与开篇“去年尘冷”遥相呼应,孤寂愈深。 四、艺术特色 1.穷形尽相,形神兼备: 动态捕捉:“欲住”“试入”“拂”“分”“争飞”“贴地”等词精准呈现燕飞姿态。 神态摹写:“相并”“软语商量”赋予双燕人性化的情感互动,亲密宛然。 色彩点染:“翠尾”“红影”“芳径”“红楼”交织成明丽画卷。 2.拟人妙笔,物我交融: 全篇以人观燕,燕具人情。“商量”“忘”“栖香”等词,使燕成为传递人间情思的媒介,自然过渡至闺怨主题。 3.对比反衬,含蓄蕴藉: 双燕双飞双栖的甜蜜,反衬思妇形单影只的孤寂。 燕之“忘”与人之“盼”形成张力,怨情不言自明。 4.语言精工,声韵谐婉: “软语商量不定”“翠尾分开红影”等句炼字精巧,音律流畅。 “柳昏花暝”造语新奇,意境朦胧。 5.结构精巧,过渡自然: 上阕写燕归巢,下阕写燕筑巢、栖宿,末以“忘芳信”巧妙转接人事,脉络清晰而浑然一体。 五、思想情感 对自然生灵的挚爱:以敬畏之心观察、礼赞双燕的灵动之美与和谐共生。 对人间情爱的观照:借双燕双栖暗喻理想爱情,以“忘芳信”折射思妇幽怨,寄寓对完满情感的向往。 隐微的身世之感(或说):身处权门而心系自由,或借双燕“贴地争飞”之自在,反衬自身羁绊。 南宋文人精致审美:体现偏安背景下,文人将深沉情感寄托于精微物象的创作心态。 六、历史评价 张炎:“全章精粹,所咏瞭然在目,且不留滞于物。”(《词源》)赞其咏物不粘不脱。 王士禛:“咏物至此,人巧极天工错矣!”(《花草蒙拾》)称其技艺登峰造极。 王国维:“贺黄公谓:‘姜论史词,不称其“软语商量”,而赏其“柳昏花暝”,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。’然‘柳昏花暝’自是欧、秦辈句法,前后有画工化工之殊。”(《人间词话》)虽对名句有争议,仍肯定其艺术价值。 七、现实意义 1.自然启示录:唤醒现代人对自然生灵的细致观察与尊重,重拾“万物有灵”的诗意视角。 2.情感共鸣体:双燕的缱绻与思妇的孤寂,仍能触动当代人对爱情、陪伴与沟通的思考。 3.生活美学课:教导人们在平凡物象(如燕)中发现美、提炼美,提升生活审美情趣。 4.语言艺术范本:其精工字句与含蓄表达,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高水准参照。 5.心灵栖息地:在快节奏社会中,品读此词可获得片刻宁静,感受古典词境的悠长韵味。 结语 《双双燕》如一幅工笔花鸟长卷,一曲呢喃春日的恋歌。史达祖以词人之眼洞察自然精微,以诗人之心体悟人间情愫。其笔下的双燕不仅是生灵写照,更是承载着人类情感与理想的精灵。全词于精雕细琢中见飞动神韵,在婉约缠绵中含不尽幽思,将咏物词的艺术高度推向“物我两忘”的化境。它不仅是南宋词苑的明珠,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永不褪色的艺术珍品,持续为后世传递着观察世界的诗意目光与温暖心灵的生命共鸣。 |